中國皮影戲的介紹
【資料圖】
中國皮影戲的介紹
皮影戲(Shadow Puppets),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shù)亓餍械那{(diào)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并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皮影戲的介紹相關(guān)內(nèi)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皮影戲又名“燈影子”,是我國民間藝術(shù)中包含美術(shù)、凋刻、唱腔、音樂、戲曲、表演,集藝術(shù)于一身的戲劇。皮影戲是平面的藝術(shù),人物造型基本上都不分側(cè)面,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多角度透視原理的創(chuàng)造,每個影偶造型在構(gòu)圖方面,往往呈現(xiàn)出許多凋刻手法的透視焦點組合。演出時,用一塊白紗布作屏幕,操作者站在屏幕下,把皮影貼到屏幕上,燈光從背后打出,觀眾坐在相對燈光方向觀看。再經(jīng)過表演者的操縱下,配合唱曲、口白及鑼鼓樂的襯托,隨著故事情節(jié)推移,反而巧妙的轉(zhuǎn)換,創(chuàng)造出一個如真如幻的影偶世界來。
皮影戲是一種最早采用「光」、「影」變幻效果,并具有豐富的夢幻趣味與繪畫、凋刻、音樂、演劇等相結(jié)合的一種古老表演藝術(shù)。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率直敦厚,粗放純樸,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皮影戲演出簡便,表演領(lǐng)域廣闊,演技細膩,活躍于廣大農(nóng)村,廣受民間的喜愛。
由于皮影戲在我國流傳地域廣闊,在不同區(qū)域的`長期演化過程中,其音樂唱腔的風格與韻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戲曲、曲藝、民歌小調(diào)、音樂體系的精華,從而形成了溢彩紛呈的眾多流派。在秦、晉、豫一帶的各路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宮腔、碗碗腔、老腔、秦腔、南北道情、安康越調(diào)、商路道情、吹腔等十多種,曲牌甚多。演唱時,還常用和聲接腔、幫腔和鼻哼余韻的唱法,拖腔婉轉(zhuǎn)悠揚,非常動聽。
相傳漢武帝因為想念已死去的愛妃李夫人,當時的齊國有個方士李少君,便發(fā)明了用油燈投射映照夫人生前的影像,他在晚上架起帷帳,點上燈火,漢武帝隔著帷帳果然看到了李夫人的身影,解決了武帝的相思之苦,這故事說明皮影戲源于牽亡術(shù),與信仰有關(guān)係。到了唐代,僧侶們也承襲了這種招魂幻術(shù),設置屏障,以燈火和影子做法事或講演宣教,增加臨場感的效果。配著這麼美麗的傳說,皮影戲從此在中國流傳至今。
皮影是采用皮革為材料制成的,出于堅固性和透明性的考慮,又以牛皮和驢皮為佳。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的透明顏料。正是由于這些特殊的材質(zhì),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顯得瑰麗而晶瑩剔透,具有獨特的美感。沿襲傳統(tǒng)戲曲的習慣,皮影人物被劃分為生、旦、凈、末、丑五個類別,更加特別的是,每個人物都由頭、上身、下身、兩腿、兩上臂、兩下臂和兩手十一件連綴組成,表演者通過控制人物脖領(lǐng)前的一根主桿和在兩手端處的兩根耍桿來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
皮影戲?qū)Ρ硌莸募妓囈灿泻芨叩囊?,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個影人的動作,還要密切配合場上的配樂,兼顧旁白,唱腔。要練就過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師傅言傳身教,更加需要勤學苦練,積累大量的實際表演經(jīng)驗,由此可見,要培養(yǎng)表演人才,甚至最終能組成一個皮影劇團,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中國的皮影在宋代(960-1127)已極為盛行,每逢節(jié)日,影戲臺數(shù)甚多。到明代,北京一地的皮影班社竟達四五十家。公元十三世紀,當時的蒙古軍營中也演皮影戲,作為一種娛樂,后來還隨軍把皮影帶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國。之后,皮影便在東南亞各國流傳。十八世紀法國傳教士把中國皮影戲帶回法國,并在巴黎、馬賽演出,被稱為"中國燈影",曾轟動一時。后經(jīng)法國人改造,成為"法蘭西燈影"。中國的皮影戲?qū)ωS富世界藝壇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詞條內(nèi)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lǐng)域),建議您咨詢相關(guān)領(lǐng)域?qū)I(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