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禮儀的差異表現(xiàn)在哪幾方面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表現(xiàn)在哪幾方面
(資料圖)
中西方禮儀有著較大的差異,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中西方禮儀的差異,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表現(xiàn)
1、稱謂稱呼方面
在西方,稱呼是比較籠統(tǒng)的,一個稱呼可以涵蓋中國很多稱呼。例如,西方稱呼男的為先生,稱呼女的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國“先生”第一解釋是“教師”,是對教師最古老最悠久的稱謂。
隨著改革開放,先生已成為社會上最流行的尊稱口語,西方人稱”uncle”,可以涵蓋我國的嬸嬸,伯母,姨。他們對這些方面的關(guān)系也不如中國分明,中國父親那邊的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親方為舅,姨,表兄妹。在西方人們見面時喜歡直呼其名。而在中國,人們喜歡加上職位,xx經(jīng)理,xx總裁等。這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西方人很少用正式的頭銜稱呼別人,正式頭銜用于法官。高級政府官員、軍官、醫(yī)生、教授、高級宗教人士等。
2、交際語言方面
中國人通常是見面點頭致意,握手或行拱手禮,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認為欠身顯得自卑,擁抱是最常見的見面禮與道別禮,親吻禮與吻手禮也較為常見。在我國除了見面和告辭時使用,在表示祝賀、感謝或互相鼓勵時也使用。發(fā)展到現(xiàn)在,被簡單的“你好”,“再見”所取代。
可是西方的貼面禮、親吻禮、吻身禮,讓國人仍很不習(xí)慣接受。中國在見面時喜歡客套的問去哪了?有沒有吃飯?西方則認為這侵犯了他們的隱私,感到奇怪。送客離開時,中國人習(xí)慣挽留,說“走好”“慢走”,而西方僅微笑作再見就可。
3,宴請方面
酒文化在中國由來已久,被視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場合不可或缺的。酒杯不空茶水不滿。在西方,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歡勸酒。
在中國,宴會喜歡共桌共菜,西方則認為不合衛(wèi)生,實行分餐制。中國人宴請時,觥籌交錯,歌舞升平。西方則要求少聲響少動作,用餐程序較多。
4,禁忌習(xí)俗
中國人不喜歡說4,因為與“死”同音,認為8、6吉利,偏向于雙數(shù),追求成雙成對。西方人不喜歡13。緣起基督中的故事最后的晚餐,猶大出賣耶穌,有13個人。也不喜歡星期五。中國人尊老,而西方人忌老。
中國人喜黃色,有圖騰為“龍”,視為龍的傳人。而西方則認為龍是蛇,基督中蛇就是撒旦、是魔鬼,黃色暗含斷交之意。
國人在饋贈送禮時不可“過時送禮,事后補禮”。與年長者不能送“鐘”,烏龜有“王八”之稱,亦不可。外國人在送禮時不求貴重,意到便可。送禮收禮時亦少有謙卑之詞。但禮品包裝要求精美。在與人交談時,西方人忌談?wù)搨€人私事、年齡、婚姻、收入等。中國人則習(xí)慣稱自己“禮不好,請笑納”。
5,日常行為習(xí)慣
在中國,人們對個人隱私的界限遠沒有這么深刻,人們并不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日常生活中,中國人拜訪他人表示熱忱。而西方人在拜訪前,要跟這人預(yù)約,突然造訪會造成受訪者不快,因為會打亂別人的工作安排。西方人比較忌諱別人探聽其隱私。中國人比較熱情,愿意幫助他人,喜歡詢問別人可有什么幫忙。
比如,中國人會直接詢問別人所購物品價格,在中國人看來,物品貴賤只代表物品質(zhì)量。西方人則認為是隱私,不宜直接詢問。中國人的空間距離較近,經(jīng)??梢钥匆娭袊倥H昵而行。西方人認為中國人過于親近,中國人認為西方人冷淡、傲慢、過分疏遠。這都是東西方文化觀念差異導(dǎo)致的。東方人重義重情,西方人崇尚個人獨立。
中西方交際禮儀的差異
一、招呼語的差異
日常打招呼,中國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嗎?”“上哪呢?”等等,這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墒菍ξ鞣饺藖碚f,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突然、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把這種問話理解成為一種“盤問”,感到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這種問候他們只說一聲“Hello”或按時間來分,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問候語大多有兩類:第一,談天氣。如英國人見面說:“今天天氣不錯呵!”這是因為英國終年西風帶的影響,大西洋吹來的潮溫氣流使得天氣無常,就連天氣預(yù)報也沒準,因此人們最關(guān)系天氣。第二,談近況。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談,不涉及隱私,可以說:“最近好嗎?”初次見面總要說:“認識你很高興”之類的客套話。
二、稱謂的差異
在漢語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親密的人之間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漢語里的范圍要廣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來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在英國,對十幾或二十幾歲的女子可稱呼“小姐”,結(jié)婚了的女性可稱“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稱謂上似乎“不拘禮節(jié)”,習(xí)慣于對等式的稱呼。如家庭成員之間,不分“上下長幼尊卑”,一般可互稱姓名或昵稱。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媽媽的名字。對所有的男性長輩都可以稱“叔叔”,對所有的女性長輩都可以稱“阿姨”。這在我們中國是不行的,必須要分清楚輩分、老幼等關(guān)系,否則就會認為你不懂禮貌,分不清上下長幼尊卑了。
對于家庭成員以外的稱呼,中國人往往尊稱對方為“李老師”、“陳師傅”,有時在姓后面加上此人當時所擔任的職務(wù),如“黃局長”、“王經(jīng)理”等。但英美人除了幾個傳統(tǒng)習(xí)用的稱呼――博士、醫(yī)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對“李老師”、“陳師傅”一類的稱呼是不能容忍的。也很少聽他們稱呼別人為“黃局長”“王經(jīng)理”等。因為這一類稱呼還沒有變?yōu)橄瘛安┦?、醫(yī)生、法官、教授”等一樣成為傳統(tǒng)習(xí)用的稱呼。
三、告別語的差異
中西語言中有多種不同的告別語。如在和病人告別時,中國人常說“多喝點開水”、多穿點衣服“、”早點休息“之類的話,表示對病人的關(guān)懷。但西方人絕不會說“多喝水”之類的話,因為這樣說會被認為有指手畫腳之嫌。他們會說“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復(fù)”等等。
一位美國人在和他的中國朋友告別時說:“我會保持聯(lián)系。”可是這位中國朋友等了一年多也未見只言片語,便抱怨他不講信用。其實,這句話僅僅是一種告別詞語,相當于“再見”,說話人并無他意,更沒有作任何許諾。此外,西方文化中如果客人想告別,通常要提前幾分鐘將告別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達,并征得同意,然后才可以離開。如果突然說“時間不早了”,隨即站起來和主人告別,這在西方文化中是被認為不禮貌的。
中西方禮儀的起源
中國禮儀和西方禮儀有著不同的起源。
1、中國禮儀的起源
在中國,禮儀等于禮節(jié)和儀式。禮儀的本質(zhì)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方法和對鬼怪神靈的信仰。人們認為所有的事情被不能看到的鬼怪所掌控。所以,禮儀源自對鬼神的信仰,以及對鬼神的一種特殊形式的信仰。中國是一個充滿儀式的國家。追溯到五千年前,禮儀過去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至今,禮儀已經(jīng)真正地改革了。因此它變成現(xiàn)代文明的儀式。中國禮儀在中國文化扮演著法律性的角色。禮儀的起源能夠追溯到人類的早起時期。據(jù)說在中華民族最開始的時候,禮儀是伴隨著人類活動和一個原始宗教產(chǎn)生的。禮儀是處理人、上帝和鬼神這三者之間關(guān)系的體系。據(jù)說在古中國有五種典禮。其實禮儀可以分為2個主要部分,一個是政治,另一個是生活。在禮儀的建立和實施過程中形成了我國的法律體系。禮儀的本質(zhì)是如何處理人與人的關(guān)系和鬼神信仰的關(guān)系。
2、西方禮儀的起源
在西方國家,“禮儀”這個詞的意思是“遠離草地”。路易十四的園丁發(fā)現(xiàn)貴族走過他的花園,然后他放置了(禮儀)的標志警示了他們遠離草地。公爵和公爵夫人依舊直走路過這些標志時,由于這種公然無視,凡爾賽下令,沒有人能不遵守禮儀。后來禮儀的意思包括法院職能的傳票,說明了一個人的立場和指示了一個人該做什么。禮儀像語言一樣已經(jīng)進化了,但是字面上依舊有遠離草地的意思。直到1960年代,毫無疑問一個好的禮儀是很重要的,但是隨著70年代的解放,正式禮儀的普及率下降了。在2004年,回歸傳統(tǒng)的價值觀成為一個新的重點。適當?shù)亩Y儀給孩子和成人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不僅提供了競爭優(yōu)勢,而且賦予了他們一種自信感。
【拓展內(nèi)容】
中西方餐桌禮儀
1、餐桌氣氛上的比較
總的來說是西方餐桌上靜,中國餐桌上動。西方人平日好動,但一坐到餐桌上便專心致志地去靜靜切割自家的盤中餐。中國人平日好靜,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絕,相互讓菜,勸酒。中國人餐桌上的鬧與西方餐桌上的靜反映出了中西飲食文化上的根本差異。
2、餐桌舉止
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人們在出席各種正式的會餐時也是比較講究的,但是在現(xiàn)代風俗變遷和發(fā)展中,有進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有對傳統(tǒng)的觀看來,這種超負荷的飲食不僅造成浪費,而且危害人體。盡管中國人講究食療、食養(yǎng),重視以飲食來養(yǎng)生滋補,但我們的烹調(diào)卻以追求美味為第一要求,致使許多營養(yǎng)成分損失破壞,因此營養(yǎng)問題也許是中國飲食的最大弱點。
3、西方烹調(diào)遵循的是規(guī)范與科學(xué)
西方人強調(diào)科學(xué)與營養(yǎng),因此烹調(diào)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xué)規(guī)范行事。菜譜的使用就是一個極好的證明。西方人總是拿著菜譜去買菜,制作菜肴,但相比起來,還是一個非常機械的東西,而這導(dǎo)致了西餐的一個弊端)))缺乏特色。當人們身處異地想品嘗當?shù)孛朗硶r,肯定是不會有人選擇肯德基或麥當勞之類食品的。另外,規(guī)范化的烹調(diào)甚至要求配料的準確,調(diào)料的添加精確到克,烹調(diào)時間精確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規(guī)范化,使其毫無創(chuàng)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國烹調(diào)不僅不追求精確的規(guī)范化,反而推崇隨意性。翻開中國的菜譜,常常發(fā)現(xiàn)原料的準備量、調(diào)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國烹調(diào)中,不僅講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風味與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個菜,所用的配菜與各種調(diào)料的匹配,也會依廚師的個人愛好特點有變化。同樣是一道/麻婆豆腐,為四川客人烹制和為蘇州客人烹制,所用的調(diào)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季節(jié)面對不同的食者,都毫無變化。
4、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別與個性
在中西飲食文化之中也明顯體現(xiàn)出這種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數(shù)湯菜,正菜中各種原料互不相干,魚就是魚,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這體現(xiàn)了繼承,也有對傳統(tǒng)文化習(xí)俗的違背。比如就餐時的衣著,要遠比過去隨意多了,可著中山裝、夾克或西服等,這也正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的變遷和發(fā)展,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匯,相互發(fā)生正遷移作用最好的。
例證。
當今許多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不喜歡吸煙或喝酒,許多人也不喜歡別人在他們的住處吸煙喝酒。而在當今的中國,許多人既吸煙又喝酒,有一種社會怪現(xiàn)象似乎是不吸煙不喝酒就無以社交。所以在中國的餐桌上依舊存在吞云吐霧、爛醉如泥的陋習(xí),盡管他們知道這有傷風范,但依舊不能禁絕之。想必這就是文化遷移和發(fā)展的不完全性、不徹底性的表現(xiàn),我們有必要在正確理解和認識文化現(xiàn)象的基礎(chǔ)上,不斷推動人文文化的發(fā)展,提高民族人文素質(zhì)。
座位的排序
中西都講究正式的宴請活動的坐次安排。中國人傳統(tǒng)上用八仙桌。對門為上,兩邊為偏座。請客時,年長者、主賓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順序坐偏座。西方人請客用長桌,男女主人分坐兩端,然后在按男女主賓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對于餐桌的規(guī)矩,西方人進餐用刀叉,中國人用筷子。當然刀叉和筷子的用法都有各自的規(guī)矩。通過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以及中西方餐桌禮儀的比較,不僅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傳統(tǒng),還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社會關(guān)系、社會禮儀和社會風俗等方面,即西方文化主張個人榮譽、自我中心、創(chuàng)新精神和個性自由,而中國文化主張謙虛謹慎、無私奉獻、中庸之道和團結(jié)協(xié)作;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家庭結(jié)構(gòu)簡單;而中國人等級觀念較強,家庭結(jié)構(gòu)較復(fù)雜,傳統(tǒng)的幸福家庭多為四代同堂等。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文化障礙而導(dǎo)致的信息誤解,甚至傷害對方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有時善意的言談會使對方尷尬無比,禮貌的舉止會被誤解為荒誕粗俗。因此,研究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研究正確的跨文化交際行為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在對比研究過程中,各自的優(yōu)、缺點顯而易見。這種研究有利于文化的正遷移作用,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促進本民族語言、人文文化的發(fā)展。
法國餐桌禮儀七忌
答應(yīng)對方的邀請后如果臨時有事要遲到甚至取消約會,必須事先通知對方。赴會時稍遲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過15分鐘便會給對方不重視約會的.壞印象。在點菜時自己應(yīng)選定想吃的食物,如果看遍菜牌也沒有頭緒的話,可請侍應(yīng)為你推薦餐廳的招牌菜,但要給明確的表示,如想吃海鮮、不吃紅肉等,切記事事拿不定主意,只懂說“是但(隨便也罷)”的人只會為同臺客人添加麻煩。用餐要注意的細節(jié)甚多,但其實大部分也是日常的禮儀,只要保持冷靜,不做大動作,不出聲響或阻礙別人用餐的話已算合格。
1、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則是由外至內(nèi),完成一道菜后侍奉收去該份餐具,按需要或會補上另一套刀叉。
2、吃肉類時(如牛扒)應(yīng)從角落開始切,吃完一塊再切下一塊。遇到不吃的部分或配菜,只需將它移到碟邊。
3、如嘴里有東西要吐出來,應(yīng)將叉子遞到嘴邊接出,或以手指取出,再移到碟子邊沿。整個過程要盡量不要引別人注意,之后自然地用餐便可。
4、遇到豆類或飯一類的配菜,可以左手握叉平放碟上,叉尖向上,再以刀子將豆類或飯輕撥到叉子上便可。若需要調(diào)味料但伸手又取不到,可要求對方遞給你,千萬不要站起來俯前去取。
5、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儀態(tài)用餐巾的一角輕輕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漬便可。
6、就算凳子多舒服,坐姿都應(yīng)該保持正直,不要靠在椅背上面。進食時身體可略向前靠,兩臂應(yīng)緊貼身體,以免撞到隔壁。
7、吃完每碟菜之后,如將刀叉四邊放,又或者打交叉亂放,非常難看。正確方法是將刀叉并排放在碟上,叉齒朝上。
中西方婚禮禮儀
中西方婚禮地點差異
作為人們一生最重要的日子之一,作為一對幸福戀人新的起點,中國人的婚禮是隆重熱鬧的。古代的時候,人們會在自己家里或是酒樓里擺上酒席以宴請親朋好友作為新人的見證。在當代中國,新人一般會邀請親朋好友去酒店或是賓館。會在酒店賓館里將排場弄得很大,突顯婚禮隆重、熱鬧的特點。
而在西方,人們的婚禮一般是在教堂或者是其他比較安靜的地方舉行,井井有條,不像中國婚禮般熱鬧。西方的婚禮突出莊重和圣潔,追求浪漫與實在的結(jié)合。
中西方婚禮著裝差異
中國傳統(tǒng)婚禮進行時新郎和新娘具著紅色的禮服。中國人的婚禮離不開紅色,習(xí)慣以鮮艷的顏色來烘托氣氛。因此,歷朝女式婚服顏色為大紅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慶,襯托新人,預(yù)示未來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滿。新娘禮服為廣袖對襟翟衣,頭戴珠鳳冠。值得說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圖案很有講究。對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對稱感,且在中國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稱、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對稱且成雙成對的錦雞圖案,則象征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樂。一般新娘在婚禮當天高挽發(fā)髻,區(qū)別于未婚女子。而在婚禮當天,新娘子以紅色頭蓋蒙面,象征著童貞、年輕、純潔。結(jié)婚后由新郎親手揭開。
而西方的新娘則穿白色的禮服。自羅馬時代開始,白色象征歡慶。1850年到1920年之間,白色亦是富貴的象征。到了本世紀初,白色所代表的純潔意義更遠超其他。西方認為白色與童貞有關(guān)。古羅馬的新娘穿著白色的婚紗,蒙著鮮橙黃色的面紗,象征著激情的火焰。在西方的天主教傳統(tǒng)里,白色代表著快樂;其他一些地區(qū),白色在他們的婚禮和葬禮里指示各種各樣的通路典禮和意義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大多數(shù)的新娘只能穿傳統(tǒng)的國家服裝,只有上層階級才能穿代表權(quán)力和身份的白色婚紗。一直到近代,貴族階級的特權(quán)消失以后,白色的婚紗才成為普通新娘的禮服。
中西方文化婚俗差異
中國的傳統(tǒng)婚俗有“三書六禮”“三拜九叩”這些繁俗禮節(jié)。所謂“三書”,就是指聘書、禮書、迎親書。而“六禮”是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而在這之間更有換庚譜、過文定、過大禮、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動。而在這些活動中有著大量的禁忌和禮俗,比如新娘嫁妝中要有剪刀、痰盂、尺、片糖、銀包皮帶、花瓶、銅盆及鞋、龍鳳被、床單及枕頭一對、兩雙用紅繩捆著的筷子及碗、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蓮子、龍眼及利是伴著(豐衣足食)等物,每樣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含義。同時,在婚禮進行時也有一定的順序,按一般的情況,在整個婚禮過程中有:祭祖、出發(fā)、燃炮、等待新郎、討喜、拜別、出門、禮車、擲扇、燃炮、摸橘子、牽新娘、喜宴、送客、鬧洞房、三朝回門。由此可以見到我國文化的繁瑣,但不要以為繁瑣是我國婚禮的特有特征,其實,不同國家雖然有不同的婚俗,但從繁復(fù)的細節(jié)與用品的喻意,都可見對婚姻的尊重和期許無分國界。
在西方國家中,婚禮時有舊、新、借、藍等習(xí)俗。舊是指母親傳下來之婚紗,頭飾或首飾,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禮物如裙子,飾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東西回來,據(jù)說從富裕親友借來金或銀放在鞋內(nèi),象征帶來財運;藍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飾物或花束用藍色,意味著新娘的純潔及貞潔。而在進行婚禮時,西方亦有大量的習(xí)俗。比如,在結(jié)婚時新娘總要帶著一方手帕,西方人認為白手帕象征好運。根據(jù)民俗說法,農(nóng)夫認為新娘在磨擦婚當天所流下的淚能使天降甘露,滋潤家作物。后來,新娘在新婚漢天流淚,就變成她將有幸?;橐龅暮谜最^。而在婚禮典禮時,新娘總是站在新郎的左邊,據(jù)說,古時候,盎格魯撒克遜的新郎必須保護新娘子免得被別人搶走。在結(jié)婚典禮時,新郎讓新娘站在自己左邊,一旦情敵出現(xiàn),就可以立即揮出配帶于右邊的劍,嚇退敵人。在進行結(jié)婚晚宴時,要特別定制結(jié)婚蛋糕,根據(jù)歷史記載,自羅馬時代開始,婚禮結(jié)束時,人們會在新娘頭上折斷一條面包的材料小麥象征生育能力,面包屑則代表著幸運。新人必須以糖霜,就形成今天的結(jié)婚蛋糕了。由此可見,西方的婚俗并不比中方簡潔。
中西方婚禮差異有哪些
1、為什么新娘要穿白色禮服?
羅馬時代開始,白色象征歡慶,這就如同在中國,紅色象征著喜慶一樣。在1850—1990年間,白色也是富裕的象征。到了20世紀初,白色代表純潔的意義就遠超過其他。所以白色通常都是西方婚禮的首選顏色,更是象征著新娘的美麗和圣潔。
2、西式婚禮上,為什么新娘總是站在新郎的左邊?
西方婚禮與傳統(tǒng)的中國婚禮不同,西方婚禮不是遵循“男左女右”的位置站立。那是因為在古時候,盎格魯薩克遜的新郎常常必須挺身而出,以保護新娘免得被別人搶走。在結(jié)婚典禮時,新郎讓新娘站在自己的左邊,一旦情敵出現(xiàn),就可以立即拔出佩劍擊退敵人。
3、為什么要切婚禮蛋糕?
依照歐洲傳統(tǒng)習(xí)俗,在西方婚禮上新娘和新郎要隔著糕餅接吻。有一位聰明的糕餅師靈機一動,將各種糕點混在一起,再加蓋一層雪白的糖霜,就成了現(xiàn)代的婚禮蛋糕。切蛋糕時,新郎和新娘必須兩個人一起用刀切下第一塊蛋糕,不能一個人切,也不要請他人代勞。
4、為什么新娘要戴面紗?
最初,新娘的面紗象征著青春和純潔。據(jù)說,當年西方婚禮上有位美麗的貴族女孩,不經(jīng)意地站到了白紗窗簾后面,她的丈夫見了驚為天人、贊嘆不已,這給了她在婚禮時帶白紗的靈感,她的舉動立即掀起一陣風尚,這也就是今天新娘戴白面紗的習(xí)俗由來。
中西方拜訪禮儀
在稱謂和稱呼方面
西方人的稱呼通常是比較籠統(tǒng)的,通常一個稱呼可以涵蓋中國的很多個稱呼。例如西方人稱呼男的為先生,稱呼女的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詞在我國各類詞典中的第一解釋就是“教師”,是對教師最古老、最悠久的稱謂,已經(jīng)流傳了幾千年。我們在建國后熟人稱呼經(jīng)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詞,比如,開會的時候,某某領(lǐng)導(dǎo)講話,“向某某同志學(xué)習(xí)”等諸如此類的言語就不必細說了。但是,在當今生活中,隨著改革開放,現(xiàn)在“先生”成為社會上最流行的尊稱口語,
在見面交往禮節(jié)方面
中國人通常是見面喜歡點點頭,握握手或行拱手禮,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覺得欠身似乎顯得自卑。在西方,特別在歐美國家,擁抱禮卻是十分常見的見面禮與道別禮,親吻禮和吻手禮也是常見的西方見面禮。握手禮來源于西方人類半野蠻半文明時期。這種習(xí)慣逐漸演變成今天作為見面和告辭的“握手”禮節(jié),被大多數(shù)國家所接受。在我國,握手禮不但在見面和告辭時使用,而且還作為一種祝賀、感謝或相互鼓勵的表示。因此是社交中應(yīng)用最廣泛的致意禮節(jié)。見面、道別時的禮貌演變到今天就是“你好”、“再見”兩個短語,客氣的頂多再互相握下手,在各種古怪疾病流行的今天顯得簡潔而衛(wèi)生而又體面。然而西方國家,見面就要先送貼面禮、親吻禮和吻手禮,讓我們很不習(xí)慣也不能接受。
在宴客方面,喝酒
歷來被中國人視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場合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中國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滿,在西方人他們通常喜歡啤酒、葡萄酒,不喜歡勸酒,他們的行為會隨女主人的動作而進行。中國是一個酒文化大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釀酒工藝和人們賦予酒的美好寓意,使飲酒成為中國人宴請賓朋、交際應(yīng)酬等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也令老外折服,使他們也對中國的白酒滿懷好奇心,但他們對中國酒桌上的強行勸酒有多反感。就如我們正常的中國人對老外的貼面禮排斥一樣。
詞條內(nèi)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xué)等領(lǐng)域),建議您咨詢相關(guān)領(lǐng)域?qū)I(yè)人士。